百家争鸣-黑龙江杨凤义律师事务所(齐齐哈尔市法律类网站)
网站首页         精英团队         法律家园         新闻视点         法治社区         谈法论道         法律大全         百家争鸣         欢迎赐稿         合作伙伴        
法治之于国家

犹如健康之于身体

灵魂之于人类

我们将在法治理想的召唤下

捍卫法律的尊严

描绘法治的宏图、正义、责任

 

中国如何打赢“呼吸保卫战”


加入时间:2014/1/13 22:50:39
 

去冬今春,笼罩在中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的雾霾天气,影响了民众的身体健康与正常生活,许多外国人开始“逃离”北京等大城市,引起国际舆论关注。近日,中国政府公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剑指PM2.5治理,提出经过五年努力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该计划还推出十个方面具体措施,可谓面面俱到,为中国未来五年大气污染防治勾勒出一幅清晰的路线图。

事实上,该计划经过近一年的酝酿。去年秋天的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当年12月,环保部、发改委和财政部就联合发布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要求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的,形成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倒逼传导机制”。6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即“国十条”,已经为该计划的出台搭建了框架。至于计划本身,更是修改几十稿,出台时间一再推迟,足见高层的重视与谨慎。有专家称,这是“史上最严厉”的大气防治计划。

不严厉不行。如果问中国现在缺什么?这可不好回答。中国似乎什么都不缺,又似乎什么都缺。不缺的是近些年创造出来的,缺的都是曾经稀松平常的。听起来像绕口令,却直观地表述了一个事实:中国环境污染与破坏的速度,跟经济发展的速度成正比,没有任何一个省份、城市能够独善其身。尽管“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样一句口号被各级官员奉为圭臬,但它终究不幸成为了一句空话。

更不幸的是,发达国家尚且能悬崖勒马,而中国的环境污染爆发之迅速、程度之严重,却始终没有真正下决心去解决,甚至“饮鸩止渴”上了瘾,这是极不正常的。别说青山绿水,如果连最基本的呼吸都需要保卫,经济发展了又有何用?生存和发展,总归有个先后。污染不但是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百姓的痛,也让广大海外侨胞心痛不已。因此,中国政府推出的这个计划,注定要牵动太多人关注。

浏览这份防治计划,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展现了强烈的操盘主导意愿,比如推动产业升级改造、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将环境质量是否改善纳入官员考核体系之中等。这是在预期之内的,涉及跨区域、跨行业的协调,也只有政府有能力做到。但仔细体会仍有不足,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公众参与着墨不多,仅仅百余字(第三十五条),没有提出太多指导意见,这恐怕是一大短板。空气污染人人都跑不了,以政府为主导是方向,但若一切都由政府主导恐怕也会令其疲于奔命,毕竟治理涉及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强调政府的强制力不应忽视公众的行动力。

比如,计划的第三条着重描述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即对机动车的管理,明确提出京沪等大城市要严格限制机动车保有量,再度引发民众对政府一刀切管制方式的质疑。这也难怪,世界上不少大城市的机动车数量远多于京沪,但从不限购,而是通过提高汽车使用成本来让民众自觉少开车。这对刚富裕起来,想改善生活、享受生活的中国人来说可能有点难以接受,但从长远来看,用经济而不是行政手段来调控,效果稳定,也能从根本上培养公众的良好习惯。近日,针对是否征收交通拥堵费的话题就在北京发酵,这是一个契机,政府应宣扬其理念,引导公众在争论中形成共识。当然,这也要建立在政府提供更好公共服务的基础上。

另一方面,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刻不容缓。人人都是大气污染的受害者,同呼吸,共责任,从来不是环保局一家的事,公众才是环保的主体,依靠公众无处不在的监督才能推动治理不断深入。下一步政府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让大家参与到这场国家行动中,比如,用法的力量来引导和推进整个社会环保意识的提升。说到底,类似雾霾这样的慢性污染还不是因为发展方式的不合理?意识不改,污染不除。

来源:qcbkwh

 
 
 
版权所有 杨凤义律师事务所
地址:齐齐哈尔市建华区中华路65号
电话:0452-2125148 传真:0452-2136111
邮箱:4585485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