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黑龙江杨凤义律师事务所(齐齐哈尔市法律类网站)
网站首页         精英团队         法律家园         新闻视点         法治社区         谈法论道         法律大全         百家争鸣         欢迎赐稿         合作伙伴        
法治之于国家

犹如健康之于身体

灵魂之于人类

我们将在法治理想的召唤下

捍卫法律的尊严

描绘法治的宏图、正义、责任

 

韬光养晦限制了中国的施展空间


加入时间:2011/6/18 21:57:25

 

文贝

  韬光养晦有几种解释,一种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的意思,是一种姿态。一种是“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小不忍则乱大谋”,是一种策略。

最先出现“韬晦”一词的是《旧唐书.宣宗本纪》:晚唐皇帝宣宗李忱小有大志,但假装弱智,人前从不露锋芒,最终成就了治国抱负。《旧唐书.宣宗本纪》记述为:“历大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为尝有言。”  
《荡寇志》第76回说高太尉的儿子调戏武官刘希真的女儿,刘希真杀了高太尉的两名手下,带着女儿逃到了一个叫风云庄的庄子里,庄主云威认为刘希真是一位将才,临别时对刘希真说“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显然无论是唐宣宗的装傻还是刘希真的等待时机,都是一种谋略手段,而越王勾践的  “卧薪尝胆”则是“韬光养晦”最成功的范例。

韬光养晦作为中国外交战略方针据说是邓小平提出来的,被当作中国几十年甚或上百年的基本路线。

邓小平没有理论人所共知,他的一些所谓理论包括“猫论”、“摸论”、“不争论”从来没有登过大雅之堂,只是一些闻香逐臭的哈巴狗们为了讨好这位太上皇,非要上升为理论或治国方略。或者各取所需,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及拿来实用。

韬光养晦也是一样,是后人拼凑起来的。有说是89年针对美欧制裁提出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的24字方针,有说后来又加了个“有所作为”,变成了28字方针。还有人说是“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16字方针。 总之找不到具体的时间、地点和对谁说的,官方也只是引用,从来没有讲明此话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和针对什么所讲。

2004年出版的《邓小平年谱》中,内容有1992428日同身边人员谈中国发展问题时讲的。他指出:我们再韬光养晦地干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较大的政治力量,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邓小平年谱(1975—1997年)》(下)第1346页)。

江泽民在19988月第9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提出:要继续长期坚持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绝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要韬光养晦,收敛锋芒,保存自己,徐图发展(《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202页)。值得注意的是,邓小平讲的是“韬光养晦地干些年”,江泽民则加了个”“徐图发展”,这样与单纯地讲“韬光养晦”的意思完全不同。

韬光养晦引起争议则是事实。

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上将针对美国《中国军力报告》中把“韬光养晦”翻译成“掩盖自己的能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认为是误解,容易引起美国战略误判。并在2006年赴美访问时专门作了解释。

全国政协委员、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在谈到中国外交韬光养晦的政策是否会发生改变时也提出:“中国韬光养晦非一时之计,应长期坚持”(2011-03-05 来源: 新华网(广州))。并说有人老把韬光养晦和勾践,吴越的故事联系起来,误会成了“君子报酬十年不晚”,称韬光养晦是保持一种谦虚态度,与外国人友好往来。不韬光养晦就是张扬、就是吹牛、就是傲慢,这不是中国的传统。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曾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兼发言人,中国驻荷兰、瑞士、法国大使的吴建民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起码要管100年”。并说“韬光养晦”是邓小平留下的遗产,温家宝总理也讲过。因为他的说法受到社会广泛的质疑,所以抬出温家宝总理来挡驾,却没有说出温总理在那个会议或何种场所说出来。所谓的100年很可能是根据邓小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引伸出来的。

韬光养晦这个词的本意此前是没有争议的,外文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中英对照《生活中的中国智慧》一书,将“韬光养晦”解释为“一种为人的策略”,“在时机尚未成熟时,最好先隐藏自己的才能,等待合适的机会”。也许是为了政治的需要,2009年9月中国第六版辞海中,首次增加了韬光养晦的词条,并解释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如此多的高层和体制内人士就一个词汇反复解释,一方面说明“韬光养晦”作为外交方针,容易引起国外的警惕和争议,是不成熟的。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外交方针暴露后的尴尬,是一种示弱的表现。

刘备被曹操软禁后。采取的是韬光养晦策略,连曹操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阿瞒"时,都吓出了一身汗,连酒杯都掉在地上了。当曹操放其走后,刘备获得解放,最终建立了蜀国。越王勾践国破后卧薪尝胆,采取的也是韬光养晦策略,最终灭了吴国,完成复国大业。

韬光养晦外交方针实际上是一种国际战略的欺骗战术,是弱势下的示弱,是“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和权宜之计。是养精蓄锐,收敛锋芒,待机而动,目的是卷土重来。这一点不论怎样解释,外国人知道,中国人心里也明白,换种说法只是为了避一下锋芒,是韬光养晦中的忍辱负重。

这种为了应合政治需要改变词义,不仅侮辱了古人,也戏弄了现代人。是不严肃或者愚蠢的。

韬光养晦并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没有底线的任人宰割,徐图发展才是中国外交的正确方针。就像“搁置争议”并不会认同别国侵占领土,“共同开发”不允许别国单方面开发一样。在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重大国际问题上,中国仍然该出手时就出手。

如果因为要“韬光养晦”,就在国际事务中不敢坚持正义,在被人欺负时不敢大声说话,在领土被占时不敢据理力争或者亮剑争夺,变成一个任人凌辱的软蛋。不仅韬不了光养不了晦,而且会拖累发展,失去朋友。被国际看低,被国人耻笑,甚至丢失了政权。

事实上中国目前实行的韬光养晦政策是失败的。国际上我们的朋友越来越少,覬觎中国领土和利益的国家越来越多。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下降,话语权越来越少。国内民众对政府不满情绪在增加,一些文化传统或民族精神在弱化。

比如爱国问题。爱国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这可能是世界各国民众的共识。其中包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等等。然而目前到处充斥着 “如果政权是邪恶的话。即便是对土地和民族,一个人也不一定要去爱的”、“爱国是基于地理位置的爱,是狭隘的国家至上”、“人的价值至上”、“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故乡”、“爱国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等谬论,把爱国说成是“爱国贼”。

中国就像一艘破旧的大船,由于管理不善,一些人乘船的人不是尽心力去维护它,而是想方设法凿破它。凿破的目的只是让船东感到不爽,通过破坏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并不去考虑船沉之后能有几个活命的。

人们为什么持有这种态度,是因为掌舵的人不爱惜船。就像执政者不珍惜国家,不爱惜国家的根本是人民一样。因为他们没有骨气和精神,才使国民感到鳖屈。他们贪污腐化,让人民不平。他们欺压良善,让人民愤怒。他们不给民主和自由,让人民感到国家是种束缚。人民没有把国家当成自己的,而是当成统治者的,当成政权的,当成政党的,所以才抛弃,才不爱护。

中国的外交政策有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独立自主”,其含义都比韬光养晦深刻和有价值,也比韬光养晦更有施展空间。

韬光养晦养的群狼环伺,养的中国缩手缩脚。韬光养晦是掩耳盗铃,是愚蠢地开国际玩笑。韬光养晦没有减轻中国威胁论,就像中国共产党要实现共产主义的纲领一样,只能让国际社会更加警惕。

一百年太久,要只争朝夕。中国外交方针应当摒弃韬光养晦,重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下的共同发展道路。

来源:博客中国

 
 
 
版权所有 杨凤义律师事务所
地址:齐齐哈尔市建华区中华路65号
电话:0452-2125148 传真:0452-2136111
邮箱:4585485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