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视点-黑龙江杨凤义律师事务所(齐齐哈尔市法律类网站)
网站首页         精英团队         法律家园         新闻视点         法治社区         谈法论道         法律大全         百家争鸣         欢迎赐稿         合作伙伴        
法治之于国家

犹如健康之于身体

灵魂之于人类

我们将在法治理想的召唤下

捍卫法律的尊严

描绘法治的宏图、正义、责任

 

评论:李克强经济转型升级之道的“12论”


加入时间:2013/7/23 10:16:02

 

  李克强总理作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推手,他驾驭宏观经济的理念和手法备受中外关注。巴克莱银行将其概括为“克强经济学”,外间视角令人耳目一新。笔者仔细寻绎李克强总理的经济施政,对其作为舵手操控中国经济巨轮的心法有所会心。依笔者管见,李克强总理的经济施政有12个重要理念,其中有道有术,值得格外留意。笔者对李克强总理深厚的经济学养毫不怀疑,只是鉴于他当下的作为实乃中国经济新征程中的开卷之作,笔者期之来日者尤多,职是之故,且将李克强总理时下已经出手的举措称为“转型升级之道”。

\

  1、改革红利论。李克强总理提出的“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是最令中国人感到鼓舞的“热点金句”之一。关于改革,他有系统精辟的论述。关于改革的目的,李克强指出,“我们说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现在,要让这个‘利’更多地落在百姓身上。”关于改革步骤,他强调:“改革要既有顶层设计,又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关于改革的方向,他强调,经济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社会领域要更好地利用社会的力量,包括社会组织的力量,把应该由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和社会。关于改革的方法,李克强说,要善于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在利益预期上作调整,同时稳妥推进存量利益的优化,调整改变预期利益,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所有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应有利益。“改革当中既要先行先试,还得依法办事。” 改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钥匙,李克强高举改革大旗,可谓政经兼顾,纲举目张。

  2、合理区间论。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实现华丽转身,政府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要保持经济运行平稳并处在合理的区间。李克强深知GDP的真义,他不片面追求GDP。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不可能总是那么快。未来的发展可能会经历一个中速增长期,很难长久保持两位数。要更加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当然,在中国速度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在转型期尤应注意“换挡不失速”,不过高,也不能滑出底线。只要保持住7%的增长,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完全有可能。只要经济在合理区间,尽可能地让市场不要形成政策依赖,同时又让市场感受到政府在政策框架内有作为。李克强对现状有清醒的认识,对目标有执着的追求,“合理区间论”体现了他在经济发展上务实进取的特性,是理性和情感的融合。李克强的“经济转型升级”之道,应当属于“质量经济学”(笔者为行文方便用的比喻而已,非指狭义的质量经济学)的范畴。

  3、核心指标论。所谓合理区间,就是有一个“下限”和一个“上限”。李克强强调的“上限”有一个核心指标:就是防通胀,控制物价涨幅,尤其是CPI。“下限”有两个核心指标:稳增长和保就业。李克强认为,不能片面追求GDP,但也不可能不讲。其中他最关注的是就业率:不同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带动的就业是不一样的。稳增长实际上就是要保就业。今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增强了,经济增长速度再低一点,也能保住就业。只要就业充分,速度低一点也能接受。当然,“下限”不是“底线”,目前的“底线”是7%。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上下限的指标值不会一成不变。但一段时间里应该是相对稳定的,这样会给市场和社会一个稳定的预期。中国政府过往的经济调控被人视为典型的模糊控制。调控水平和力度取决于领导人的感觉和判断,其具体举措也经常受企业反弹和社会公众情绪的挤压。李克强总理为宏观调控建立了清晰的数量模型,其经济转型升级之道因此进入“数量经济学”的畛域。

\

  4、科学框架论。李克强强调,要形成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针对经济走势的不同情况,把调结构、促改革与稳增长、保就业或控通胀、防风险的政策有机结合起来。采取的措施要一举多得,既稳增长又调结构,既利当前又利长远,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宏观调控的框架主要是:两项政策,财政和金融政策;三个着力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调结构能够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两者相辅相成。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则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通过两项政策的合理搭配,立足三个着力点,以实现经济发展保持在合理的区间内,持续稳中有为,稳中有进,稳中提质。

  李克强指出,把握好合理区间和政策框架,必须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针对性,既要深入研究战略性、规律性的问题,也要敏锐捕捉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既不能因经济指标的一时变化而改变政策取向,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也不能对经济运行可能滑出合理区间出现大的起伏缺乏警惕和应对准备。李克强为宏观调控注入了学理和哲思,其理念既体现了中国领导层的主流观念,更带有强烈的李氏个人风格。如果以游戏为比方,中国经济调控已从“桌面游戏”进入了“网络系统游戏”的时代。

  5、统筹举措论。李克强主张,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有灵活性和针对性,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当经济发展保持在合理的区间内:政策着力点的排序就是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着力点,释放改革红利,更好发挥市场配置和自我调节的作用,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当经济运行逼近上下限,要滑出底线时:宏观政策要侧重稳增长或防通胀,与调结构、促改革的中长期措施相结合。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的区间。当经济运行逼近下限,不能靠政府搞短期刺激,搞更大规模的赤字,同时也没有更多条件实行宽松货币政策。还是要更多地发挥调结构、促改革对稳增长的促进作用。否则,不仅不能持续,还会留下后遗症。

  李克强找到了一套能够应对中国经济复杂局面的有效方法。他兼顾当前和长远,找准了政府定位,认清了市场规律,表现了很强的战略自信和定力,不再头疼医头,不再做刺激-反应式的决策。

  6、转型主导论。李克强总理始终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扭住不放。尤其是当经济发展在合理区间内,他要着力解决的是发展不可持续、难以为继的问题。李克强总理深知这一代政治家的历史担当,久积的问题不能再拖,以免积重难返,否则经济问题就会转化为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窗口不会永远敞开。进入新世纪,中国国运昌隆,亦即官方所言的中国正处于战略机遇期,但世运也会流转。能否成功解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李克强面对许多“两难选择”。他必须用勇气和智慧推动转型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这对稳增长、增后劲具有双重作用,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没有积极主动的升级,发展难以为继。李克强此举对中国应对未来的产业革命尤为重要。他的经济转型升级术之道,或者外间所谓的“克强经济学”实为“克难经济学”。

\

  7、结构调整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李克强总理把工夫下在调整结构上。结构调整要从全局着眼,从大处着眼。

  首先要调整区域结构:缩小东西差距,着重发展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把中西部地区发展起来,是区域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应有之义。国家实施差别化的区域经济政策,中央财政将持续不断地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东部地区要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层次向高端迈进,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推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一市场体系建设,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其次要调整城乡结构,要缩小城乡差距,逐步解决两亿农民工的城市化问题;其三,调整需求结构,在扩大内需的同时,稳定和拓展外需;其四,调整产业结构,消化制造业产能过剩,补齐服务业短板,像“抓工业,上项目”那样对发展服务业下工夫、出实招。发展服务业,既稳增长,也调结构。李克强的结构调整论,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经济转型升级之道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体现了以人为本,对人的终极关怀。

  8、创新驱动论。中共18大报告中在论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李克强十分清楚,科技创新在国家发 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最大活力。依靠创新驱动能够带来更有质量、更有竞争力的发展。把创新与改革更好结合,中国就能赢得未来的发展。创新更是企业生存发展、长盛不衰的生命线,也是内需扩大、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擎。

  他力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他认为,发展的动 力根本在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创新。要支持企业加快调整优化结构,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升级,实现进中求好。李克强十分重视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大财税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李克强的经济转型升级之道在此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创新经济学”。

  9、开放促进论。年初,李克强在上海考察时明确提出,要用开放扩大内需,用开放形成“倒逼”机制,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他在德国《时代》周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正在大力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使开放的领域更广、开放的程度更深。他指出,中国的服务业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并蕴藏着巨大的就业潜力,要发展服务业,还要用开放来倒逼。

  目前,中国的学界和政界已经发出一股清醒的声音:加入WTO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已经释放得差不多了。发达国家正在加紧构建新的贸易框架。中国必须积极审慎应对,进一步开放,通过建立自贸区、签署贸易投资保障协定,让渡一些空间,以开放倒逼内部改革,适应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李克强力推上海进行自贸区实验、与瑞士签定自贸协定,就是这一思路的体现。

  10、职能转换论。李克强多次强调,政府要转换职能,简政放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管好。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要放管并举,管理创新,不用老办法。政府要从越位中退出,补足缺位、空位。管理不足的地方,如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等,要补强。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转变职能的突破口。不能重审批,轻监管。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发挥地方政府贴近基层的优势,把由地方实施更有效的审批事项,坚决下放给地方。李克强总理为中国政府划定了权力的边界,责任的边界,在有限和无限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这是理乱致治的关键。

(时政)(2)李克强在广西考察

  7月8日至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广西北海、钦州、南宁考察。这是7月9日,李克强走进南宁冲陶村的稻田,了解田间管理、农业技术服务和收获保管等情况。 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11、内生动力论。从李克强的施政中不难看出,他清醒地认识到,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源泉。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投资项目和资质资格的许可审批。中国正处于“四化”同步推进的阶段,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培育内生动力。宏观调控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科学施策。要统筹“新四化”发展,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发展服务业、创新驱动、淘汰落后产能等为抓手,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行政管理、财税金融价格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更有效地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更显著地增强市场活力。中国政府过去的强势作为人所共见,而现在,李克强总理在适度“有为”和“无为”之间找到了均衡点。

  12、利力叠加论。李克强总理在当选后的首场记者会上提出,要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和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三者都是中国高层广泛认同的重要理念。而将三者以明晰的语言、简洁的逻辑联结起来则是李克强的新阐发。由此可以看出,李克强建构新的有力论述、创制引领观念的能力。李克强认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首先要立足于扩大内需,在扩大开放中培育和拓展好国内市场。中共18大后,他提出要用改革红利释放内需潜力。他认为,扩大内需是最大的结构调整也是稳增长的根本之策。他指出,城镇化就是最大的内需,要把这个潜力发挥出来,还要靠改革。要避免走弯路,研究出台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把新型城镇化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重要抓手。

  笔者认为,还有一个贯穿12论的“持续释放论”。李克强主张,要把握好、运用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政策和发展的连续性稳定性,使市场主体有稳定的预期。各项改革举措要持续释放。他要持续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城镇化、区域一体化,新的增长极、自贸区等建设,蓄势待发,成熟一项推出一项。李克强总理不下理想化的“猛药”,不搞“休克疗法”。他使用的更多的是“缓释剂”。改革贵在行动,看准一项,推出一项;干一个,成一个,不间断地推进。“不怕慢,只怕站”。

  李克强的经济转型升级之道,自然离不开他深厚的学养。他立足中国国情,努力探索新兴大国崛起转型这一千年一遇的课题。此举前无古人,没有现成答案。目前的进境,是他深入实际的成果。他的转型升级之道正日臻化境,已经出现了一个完整的框架,既有系统性,又有独特性、创造性。

  笔者认为,如果用“克强经济学”这个词汇,它应是现在进行时,它是充分汲取世人学术滋养的东方智慧的结晶,它将凝结几代中国人的心力。实践出真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方兴未艾。笔者相信,科班出身的李克强总理掌控中国经济大局还会有更多新的创举,他的“经济转型升级之道”未来篇更精彩,那是写在神州大地上的华章。

来源:大公网 

 
 
 
版权所有 杨凤义律师事务所
地址:齐齐哈尔市建华区中华路65号
电话:0452-2125148 传真:0452-2136111
邮箱:4585485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