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视点-黑龙江杨凤义律师事务所(齐齐哈尔市法律类网站)
网站首页         精英团队         法律家园         新闻视点         法治社区         谈法论道         法律大全         百家争鸣         欢迎赐稿         合作伙伴        
法治之于国家

犹如健康之于身体

灵魂之于人类

我们将在法治理想的召唤下

捍卫法律的尊严

描绘法治的宏图、正义、责任

 

胡总报告省略10年政绩 显低调务实


加入时间:2012/11/9 15:01:58

 

郑曼玲

   2012年11月8日,以中共中央总书记身份、向全体党代表做政治报告,对于胡锦涛而言,是第二次,或许也应该是最后一次。

    出人意料的,64页的党代会报告,关于过去5年的工作和10年的基本总结,只占了不到八分之一,很多工作只是寥寥几句一笔带过。更令人惊奇的是,胡锦涛开宗明义便表明了「不读全文,只讲要点」,被省略不念的正是过去10年的斐然政绩,他一以贯之的低调务实作风表露无遗。

    风雨同舟砥砺为民

    激情澎湃的10年里,中华民族不断迎来为之感奋的历史时刻。「我宣布,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2008年8月8日,圣火在北京鸟巢熊熊燃烧,胡锦涛的声音在雷鸣般的掌声中久久回荡。

    随后,中国又成功举办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在世界的舞台上,中国的节拍越来越精彩,不仅证明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更为危机重重的世界,注入来自东方的勇气与力量。

    同样,这也是栉风沐雨的10年,中国曾多次经受突如其来的严峻考验。2008年5月16日上午,距离「汶川地震」仅4天,胡锦涛总书记乘坐飞机赶往灾区慰问看望民众。2010年4月14日,玉树又发生强烈地震,正在南美访问并出席「金砖四国」峰会的胡锦涛立即决定缩短出访行程提前回国。他告诉与会国首脑「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这句感动了国际社会的话,映衬出一个大国领袖爱民的形象。

    灾难中的「胡温足迹」不仅展现了果敢高效的执政能力,也成为永存中国人心中的温暖记忆,一个民本、责任政府的亲切形象真实展现在世人面前。

    穿越60年风雨的握手

    胡锦涛领导集体那超越历史的战略眼光与政治魄力,还体现在十年来两岸关系的破冰与融合上。2005年4月29日下午3时,人民大会堂北大厅,镁光灯频闪,快门声四起。胡锦涛总书记微笑着伸出右手,几乎同一时间,迎上前来的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也微笑着伸出右手,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这一握手,跨过了台湾海峡、穿越了60年风雨,掀开了两岸关系的崭新一页。

    此后,从国共论坛机制的建立到「大三通」的实现,从ECFA的签署到两岸投资保障协议的通过,10年来,两岸关系日益步入和平发展的双赢轨道,为两岸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了新动力。

    而对于香港,回归至今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央政府更给予坚定支持和鼎力相助。「你有危难,我伸援手」已经成为中央处理涉港事务的一个惯例。2003年,一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疫病来袭,香港SARS疫情的发展,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当年4月12日,正在广东考察工作的胡锦涛在深圳会见了时任特首董建华,他强调中央高度关注特区防疫抗疫的情况及特区市民的健康和福祉。假如特区有困难,例如在医疗物资及防护器材的供应等需要内地协助的话,中央一定会全力支援。

    10年来,胡锦涛更两次踏访香港,送来开放赴港个人游、扩大港银行人民币业务等一系列「挺港」措施,为香港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下锚定桩」。正是因为背靠「腹地」,10年来,香港不仅在危机面前化险为夷,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胡锦涛灵活而成熟的领导力,还体现在对国际事务的运筹帷幄上。从大国外交到周边外交,从发展中国家关系到多边事务,中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刚成为中国国家领导人时,美国主流媒体曾发表一篇题为「WhoisHu」的文章,称对胡锦涛毫无所知。但在此后几年,《福布斯》公布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排行,胡锦涛超越奥巴马位居榜首。

    是什么让那些从不看好中国的人们,重新打量并尊重今日的中国?「通过实践,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胡锦涛总书记做出深刻总结。

    10年前,在西柏坡的他曾说过,相信全党同志可以向全国人民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10年后,经济增长,政治稳定,社会总体和谐,这份提交给十八大党代表审议的报告,可算是胡锦涛「赶考」交上的答卷。当他做完报告深深鞠躬时,整个人民大会堂,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报告赢38次掌声:体现出信任 蕴含着力量

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开始,在如潮般的掌声中结束。8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所做的报告,以朴实的语言、精辟的论述,投射出执政党清醒、自信、坚定、创新的崭新理念,赢得了与会代表的认可和赞许。报告全方位回应了各方一直的怀疑猜测和期待,坦承过去成就、前进困难和复兴前景,广泛使用了民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体现出强烈的互动、亲民、务实的特点。\【本报记者郑曼玲北京八日电】

8日的阳光让北京迎来温暖的一天,为中共十八大的开幕营造良好的氛围。人民大会堂里,华灯绽放着繁星般的光芒,主席台上,金色的党徽上镰刀与锤头熠熠生辉,十面红色的旗帜鲜艳夺目。在热烈的掌声中,胡锦涛走上报告席,向2300多名代表和特邀代表做报告。

甫一开场,胡总书记便开宗明义,「这里不念全文,只集中讲要点」。这一创举,让清新会风扑面而来。与以往历次会议相比,十八大报告要点阐述的时间尽管缩短了将近一个小时,但是分量却更显厚重。会风,连着文风,体现作风,从中可见「务实」、「高效」的自信心展示和彰显。

充满新意透露理性

报告通篇充满新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新定位;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新要求;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制定了新内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有了新构建;对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对加强中共自身建设、推进党建工作有了新自觉。

可以说,这是10年来中共不断改革创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现,也是对今后工作创新的启示和引领。

尤其在讲到「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时,胡锦涛特意加重语气,神情坚毅,目光坚定,显示出无比的自信。这时,台下代表们的掌声也显得尤为热烈。

展示自信的同时,报告又透露出理性的清醒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他在报告中简述了过去5年的成绩,却用更多的篇幅来讲问题和矛盾。胡锦涛指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

加重民生内容分量

与十七大报告相比,此次报告更增加了民生内容的分量。社会各项事业强调「民生」,干部选拔任用强调「民意」,法治建设强调「民主」……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十八大报告,与「民」字相关的词汇频繁闪现,在提出新要求、确立新思路、明确新任务时,无不紧扣一个「民」字,体现了中共始终如一、一心为民的政治追求,凸显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这份提纲挈领的重要政治报告中,出现了「不折腾」、「天蓝地绿水净」等百姓通俗易懂的词语。这些生动活泼、亲切自然的话语,散发着浓重民间气息,从总书记的口中说出,充满了号召力和感染力,一下子拉近了与百姓之间的距离。以群众化的语言与群众进行交流,才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更加贴近民情,而这正是执政的力量之源,也是治国的活力之源。

一个半小时的报告,38次热烈掌声,体现出信任,折射出支持,蕴含着力量,显示这是一份顺民意赢党心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言书。

   胡锦涛在十八大开幕所做的报告,可以视为今日中国领航者的绩效宣示与政治宣言,从中可清楚地体察到中共对形势判断的清醒和切中时弊,也能感觉到中共领导层在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把握上视野开阔。他第一次运用「大文化」的观念来阐述当前与未来的文化建设,有了这样的有机构成和完整的文化建设框架,中国执政党就必然是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党。有这样的领航者,中华文化通向世界,指日可待。

    如果我们把一个国家的执政党比喻为一支载着全体国民的庞大船队的领航者,那么胡锦涛总书记代表中共中央委员会在北京所做的报告,就可以视为今日中国领航者的绩效宣示与政治宣言。笔者以为,领航今日之中国不但要有乘风破浪的雄心、气度、魄力、意志、决心,而且要有足够清醒的判断与足够开阔的视野。清醒的判断来源于智慧更来源于永不懈怠的忧患意识,开阔的视野来源于娴熟更来源于与时俱进的知识更新,来源于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与对新鲜事务的摸索与学习。

    清醒判断 切中时弊

    从胡锦涛的讲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察到中共对形势判断的清醒和切中时弊,也能感觉到中共领导层在未来中国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把握上视野开阔。

    让不少中外媒体有些意想不到的是,在胡锦涛一个小时零四十分钟的讲话中,他并没有浓墨重彩大书特书「十七大」以来取得的辉煌业绩,而是实事求是地概括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相反,在指出「五年来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同时,他却话锋一转,「转」向了对当前存在各类问题难题的阐述。诸如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问题突出」「障碍多」「差距大」「腐败多发」「形势严峻」……这些用词用语的分量之重,让人不禁想到不久前美国共和党的罗姆尼对民主党竞选对手奥巴马的抨击。但是,不要忘记他们有一个重要区别,那就是在大洋彼岸持批评态度的是竞争者,而在北京、在中国,这些批评却是一个执政党坦坦荡荡的自我批评和自我剖析!

    视野开阔 以人为本

    可以证明中共领导层具有开阔的治国理政视野,并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胡锦涛讲话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的大段论述。在这段论述中,他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上升到关乎民众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高度。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胡总书记一方面呼吁要尽快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另一方面又要求把这一建设扎扎实实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之中。回想五十年前,中国曾经用「人定胜天」的口号进行全民动员;四十年,甚至把「移山填海」「围海造田」的荒唐作为壮举加以歌颂。今天中国决策者则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看成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保障,这是多么巨大的理念转变和国策转变!这种转变其实质就是对中国未来具有巨大意义的发展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人们已经普遍认同的科学发展观。

    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并令人精神为之一振的,是胡锦涛第一次运用了「大文化」的观念来阐述中国当前与未来的文化建设。这是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与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文化的根本区别。列宁早就说,文化是一种社会形态。从这个角度加以理解就会明白,为什么胡锦涛要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所谓的「大文化」观,就不仅仅是指文化作品文艺创作,而是指全民族的创造活力。促进这种大文化建设所包容的范围也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学艺术的繁荣兴盛和发展,而且要扩延至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使一切文化的人文的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创造力都能够充分奔涌、持续迸发。在促进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同时,也使中国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全社会的人文关怀、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自觉自信 有智有勇

    细心的人还会「发现」,胡锦涛在讲话中对如何加强中国公民的道德素养有着很深入的分析。话虽然不多,但层次分明,颇有时代感。他从大到小,从面到点,把道德素养分为了四个层次。一为社会公德、二为职业道德、三为家庭美德、四为个人品德。同时他又适时地把当代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中所通行的「信用体系」建设,纳入了中国当前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的总体构想之中,十分明确十分中肯十分醒目地提出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这四大目标。

    凡此种种,就形成了「大文化」的有机构成。有了这样的有机构成和完整的文化建设框架,中国执政党就必然是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党。有这样的领航者,中华文化通向世界,指日可待。

    作者为资深评论员  来源:大公网

 
 
 
版权所有 杨凤义律师事务所
地址:齐齐哈尔市建华区中华路65号
电话:0452-2125148 传真:0452-2136111
邮箱:458548516@qq.com